Urban Discovery / 城市记号
随John Cage 的音符,走进柏林碉堡艺廊:The Feuerle Collection 冷调异境
by通往地底的洞口:Borderlife,让流浪者的边陲生活更好过
by这项为由义大利艺术家 Biancoshock 所设计的「Borderlife」(边陲生活)装置艺术设置于米兰,将三间废弃的下水道改造成舒适的住宿空间。隐藏在人孔盖下方的小空间里,包含了小型厨房、卫浴空间等生活基本所需的简易设施,墙上挂着时钟、画像及帽子,这一切都充满了舒适温馨的气息,却与地面周边环境有着格格不入的强烈对比,不经令人联想到平常我们舒服的住家,对于许多流浪者来说是多么的遥不可及。而来到罗马尼亚被誉为东方巴黎的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城市里,竟有超过 600 多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及少数难名就真实的住在环境极差的地下水道中。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东欧国家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曾被誉为「东方巴黎」,但在其华丽建筑下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地下世界。这个地下世界由庞大下水道网路构成,是流浪者和毒贩们的天堂,几乎所有住户都患有爱滋病,1/4 的人患有结核病,他们只能在黑暗中等待死亡。地下城的入口位于火车站前交通岛人行道上的一个洞中,每到太阳即将落下时,地下城的居民开始苏醒,就像活死人那样爬上地面。 (新闻来源) 造成此社会问题必须追溯到人口众多的时期,情况源自罗马尼亚第一任总统:当时掌政的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şescu)信奉人多力量大,并提倡种族纯洁,立法禁止人民堕胎与离婚,要求每个家庭至少生育5 个孩子。而当时妇产工作者以及医疗的缺乏,以及经济与卫生条件不允许,不仅增加孤儿与残疾的比例,更因医学的匮乏,导致爱滋在孩童间蔓延。布加勒斯特令人震惊的地底国度,让长期投入公共艺术的 Biancoshock 思考,进而以「Borderlife」这窄小的装置空间作品回应。三处地底空间墙上紧贴着壁画贴纸、吊饰与挂钟,以及拉斐尔「西斯汀圣母像」中的仰望天空的天使。在这景框中,是对反乌托邦现实与中上阶层并置的一种评论,忽视了居住在地下排水系统中的那些人,再一次提醒城市人口不均等中刻意被遗忘的现实。我的灵感的来源为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有超过600 位居名居住于地下到的阴沟中,而如果有些问题无法避免,就尽量让他们感到舒适。介入他们, 说出人们被迫居住于窨井生存在极端的环境中。这个庞大的地下世界,是由各个下水道网路构成的微光城市,也是流浪者和毒贩们的生活所在。每到太阳落下的那一刻,地下居民苏醒过来,从洞口爬上地面。 Biancoshock 表示,「如果无法改善这样的情况,何不让他们住的舒服点。」透过狭窄地下空间分别描绘着三种居家环境,更希望藉由这样的艺术展示,能唤起大家重视这些流浪者及难民所遭遇的生活困境。 Text/走思客(Dean Chen). 编辑/ Sia. Image Sources: Biancoshock & Channel 4. 【此篇为Polysh x FootWork 走思客合作文章】 加入Polysh Facebook 随时阅读最新、有趣的创作人与艺文故事。
无从排练的表演边界:一场即兴的对话,《混沌身响》策划人陈武康
by翻开185 年的动植物学老智慧:巴黎标本珍奇柜DEYROLLE
by巷弄里的暧暧微光:老派迷人的工匠精神,走进巴赛隆纳DOS TALLERS 陶艺纺织工作室
by麻瓜慎入!穿越魔术的视觉真相:巴黎魔术博物馆
by世界上存在一种幻术,在睁眼与闭眼之间悄然流窜,任瞳孔冉冉收缩与绽放,却仍有无法透过视觉识破的死角,此时,唯有耐心等待时空层的流转,才得以一窥背后的真相,这便是「魔术」的魅力所在。有趣的是,这种幻术并非透过特异功能及巫术来展现,而是经由特殊的手法及物件所组织而成的术法,因此也可定义为:「在满足物质不灭定律与能量守恒条件下,呈现出违反经验法则的表演。」 文化与艺术遗迹丰沛的巴黎街头,向来隐藏着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其中于第四区邻近圣保禄圣路易教堂的Saint-Paul 一站,坐落着一间与众不同的藏馆——THE MUSEE DE LA MAGIE,「魔术博物馆」,于1993 年时问世,由魔术师Georges Proust 所创建。抵达目的地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漆成红色的木质门框,门的上方放置一方象征魔术开演的卷帘招牌,小小的入口处播放着银铃般的奇幻配乐,如果你足够幸运,还能遇见机械控制的人偶,一吋一吋地挪动手掌与步伐,邀请你进入魔术的奇想世界。循着楼梯走进地下室,一路伴随着老式的表演道具,仿佛正逐渐走进魔术的历史,进入19 世纪和20 世纪初的黄金时代。走进展厅,墙面上贴着主题式的奇幻海报,仿佛一群于空中游走的精灵与恶魔,探索着「灵魂出窍」的主题。而MUS'EE DES AUTOMATES 的7 个展厅,除了透过书籍和道具来引导游客,同时更展出了100 多个自动木偶;有些木偶经过历史的洗礼早已斑驳,但却能自其创作源头窥见人们对未知领域的寻求,以及「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然而读完这些隐藏在机能与美学之下的寓意,仍不禁要猜想,夜晚独守无声时,这些木偶因机械控制而「自主」移动的木偶, 是否也正兀自策划一场精采的魔术大秀。综观展厅内的道具,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奇幻脸谱,有的用纤细骨感的手腕拉着提琴,有的睁着仿似太阳神般的瞳孔,吞吐着舌头仿佛在嘲讽现实,无声的吐露着幻相世界里的自由。其中更有许多便携性的小型设备,让游客可以实际体验这些「搞怪」之下的惊奇原理。 18 世纪时,魔术表演者总试图模糊科学实践与美学呈现的界线,使得观众为了寻求其中的原理而追根问底;如今,人们已经能在THE MUSEE DE LA MAGIE 与「真理」来场直面的相见欢,似乎也间接圆满了当时人们未被满足的好奇心。中世纪时期不像现在有网路媒体容易寻获灵感,任何的思维与创意都会先凭空想像,并根据生活上的视觉感受,甚至是梦中的体验来激发灵感;而博物馆收藏的众多表演的道具,则是透过工艺技术及艺术家的想像力,替现实渲染魔幻般的色彩,仿佛亲手替星空挂上月亮,延展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观。游客来到这里,除了可以认识19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魔术实践者之一:Jean-EugèneRobert-Houdin(1805-1871) ,也能透过文献资料,从历史的脉络中发现光影、凹凸镜等物件对魔术产生的深远影响。另外,若是你在参展的过程中对魔术产生了兴趣,馆内也有举办相关的魔术课程,开放给爱好者及初心者前来学习,亲自解锁这如谜一般的魔法密码。 THE MUSEE DE LA MAGIE 以布偶、自动机、书籍、影片、纪录片等方式呈现当时风华绝伦的魔术色彩,相当于现代社会对艺术语言的深究与追寻;魔术的历史除了形而上学的探讨、超乎逻辑的外型设计等,其中关于唯心论(idealism)的哲学观,也许更能表现魔术里「心即是魔法」的幻象真理;也证实了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热忱始终像初生婴儿一样,抱持着好奇与趣味的心,以宇宙为画纸,挥洒出不凡的色彩。 …
在知识的岛屿上搭建一座漂浮水晶飞船: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
by位于隆河(Rhône)与索恩河(Saône)的交界处,汇流博物馆(Musée des Confluences)座落在一处拥有百年历史的人工岛上;馆如其名,不仅位在两道河流交汇之处,亦有期许作为学术、文化交流重要枢纽之意。博物馆完工于2014 年,成为法国里昂第一座科学中心与人类学博物馆;在持续三年的稳定发展下,目前已经成为里昂独具特色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博物馆由奥地利的建筑团队Coop Himmelb(l)au 操刀设计,以三大元素:「底座」(the Plinth)、「水晶」(the Crystal)与「云朵」(the Cloud)为建筑重点;整座馆区立基于一块具百年历史的人工岛上,宛如一朵停泊在海上的水晶飞船,和隔壁亚尔小镇的Luma Arles 分庭抗礼;更远处,又像与巴黎的Louis Vuitton Foundation 遥遥相望。 「底座」(the Plinth)以钢筋混凝土打造,用以拉抬建筑地势与增加空间的延伸效果,此部份涵盖了主要的会议厅与展厅;而置放于上方的「水晶」(the Crystal) ,则是个以强化玻璃描绘轮廓的独特空间——作为博物馆重要的门面,面着南方热闹的市区,替馆内的通道与空间带来大量的自然光与户外气息——来访者一抬头便见头上天幕的风起云涌,形成一个别具特色迎宾大厅。 「云朵」(the Cloud)则相对于水晶的经纬,呈现在飞行船般的尾翼,使建筑与港边的船只相互辉映,远看仿佛小镇里停泊的一艘巨大船舰。建筑团队大量运用充满「透明感」的材质,让博物馆在白天里日光徐徐,夜晚则灯火通明,如同海面上的夜明珠,敞开怀抱欢迎游客来访。作为南法大型的艺文城市,里昂近百年来已累积许多不同用途的场馆与装置,汇流博物馆的落成,则替里昂带来了科学与人类学的新视野。馆内共设有三大常态展览:「 Origins-Stories of the world 」,讲述人类的起源故事,以巨型恐龙化石带游客回溯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Species- the Web of Life」则分别从动物与人类的角度,探讨人类与非人类物种观看世界的视角,并对人类本位提出质疑。最后的「Societies – Human theatre」,探讨人类移居与群聚的社交本性。三大主题、三种知识领域,提供游客观看世界与历史的多元观点。若说建筑师是不受控的野马,法国对于建筑的包容与审美度,兴许就是容纳这些脱缰野马的大草原。若有机会来到法国,逛遍首都巴黎后,不妨一路向南,来趟新旧交替、赏古鉴今的建筑之旅吧! Musée des Confluences 86 quai Perrache,…
替世界「穿」起衣服,双人组艺术家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by许多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在一般大众眼中往往看来不那么容易理解;而艺术的呈现方式千万种,除了人们熟悉的画作、摄影、雕塑等等,还有太多太多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这对夫妻双人组艺术家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几十年来则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包裹」,在世界各地创作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擅长打造环境艺术(Environmental Art,两人坚称他们的创作并非「Land Art」)的Christo,年轻时便开始接受艺术教育,在法国与Jeanne-Claude 相遇后,两人便开始携手共同创作,即使后来定居于美国,仍旧创作不断。他们的「包裹」方式,仿佛是在替世界穿上一件件的衣服;Christo 和Jeanne-Claude 所创作的,皆是范围极大的地方景色。例如,1969 年时的创作《Wrapped Coast》——你有想过海岸线竟然能被「盖起来」吗?而于1980 年开始创作至1983 年的《Surrounded Islands》,使用了60 万立方米的粉红色布料,将迈阿密的11 座岛屿环绕,呈现惊人的「粉红色岛屿」景致。 Christo 和Jeanne-Claude 作品中,最广为人知、也最轰动世界的,便是历时23 年的周旋才得以进行并完成,位于德国的《Wrapped Reichstag》。当初Christo 和Jeanne-Claude 提出了包覆德国国会时的建议,引发许多争议;终于在1995 年通过,获准进行。德国国会整栋百年建筑,便成了Christo 和Jeanne-Claude 手中最为人所知的装置艺术,也吸引了许多人前往朝圣。除了这些著名作品外,Christo 和Jeanne-Claude 的创作几乎遍布世界,雪梨、日本、巴黎、罗马,他们所包覆的是世界的美景,捆绑的是人们想要窥探的心。这些包覆就像是包装一般,希望刺激人们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而这些被包覆的物件、地景,有时反而因为被隐藏了细节,显现出最基本的本质样貌。 …
人类欲念的具体样貌:摄影师姚瑞中的《巨神连线》
by明明是转冷前最后一个放晴日,午后却硬是下了几阵雨,似应证姚瑞中说的,只要拍摄拿着瓶子的菩萨都会是雨天。我们坐在北投山上一尊洒水观音旁的亭子内,一边等雨停,一边听他说过去一年半跑遍台湾南北,拍摄神明雕像的故事。四周草木淋漓,惟远处不时天光乍现,让这段难得的亭中会,多添了几分明净的氛围。黑衣,黑裤,手上再拿一台黑色Pentax 67 底片相机,这就是全部了。过去18 个月,姚瑞中每周都以这身装备,开车到各地拍大神像。环岛10 趟,走遍230 多座庙宇,拍了370 卷底片,回去光冲洗就要花费惊人的功夫。可他虽累,却执着想拍完。 「总有征兆出现,让我再去搜索。」他说,「我从来没有冲片失败过。但有次从台南回来,竟然四卷冲出来是黑的,觉得奇怪,一定有漏。果然资料一查少了15 尊,第二天又来回600 公里去拍。」 意外和佛祖「有约」 投入当代艺术创作30 年,摄影一直是姚瑞中主要的创作类型之一。他从2010 年开始进行知名的《海市蜃楼: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摄影计画》,在学生的帮忙下,上山下海地毯式找出蚊子馆,是国内第一个长期针对荒废建设的摄影计画,至今已出版五大本。除了艺术的价值之外,也形同对执政者的长期监督。但第六辑还没着手前,去年三月却和母亲吵了一架,随后母亲竟离家出走。他心急如焚地跑去庙里拜拜,结果夜晚梦到不知哪来的声音,说「去拍大神像吧!」他想起过去游走各地时零散拍过的一些佛像,决定以此为主题,一鼓作气用镜头把台湾境内的「巨神」一网打尽。才开拍,母亲就回来了,毫发无伤。欲望多大,神像就多大虽然起头的机缘有些神妙,但这个名为《巨神连线》的摄影系列,和歌颂宗教无关。姚瑞中专挑比一般人高至少两倍以上的中型、或者更大型的神像为主角,目的在于点出祂们一如接纳人们欲望投射的集合体。越灵验的神明,信徒往往捐赠越多,越有本钱盖超大神偶。这样反覆来回,其逐渐成长的庞然姿态,就像超大欲力的具体化。神像就是一个电脑的概念。去庙里请一尊神回来,和买一台电脑回来是一样的。电脑开机要密码、要灌软体,信徒不会就找法师来灌,不同宗教还有不同规格。而教主就是CEO,让所有人可以连线。你不觉得伺服器拨接的声音,和庙里念经的声音很像吗?倘若之前追踪蚊子馆,是对建筑的临终关怀,这次访视各地大神,就像捕捉人类对死后未知世界的想像;但相同点却都是锁定背后看不见的政治斗争。杂草丛生的废弃建物,是各种政党角力、地皮炒作之后的残余物;而寺庙何尝没有各方势力的介入?隐而未见的地下经济更惊人。台湾自解严后寺庙蓬勃发展,从早期传统庙宇,到90 年代佛教四大名山以集团方式经营,近年甚至出现如大安港妈祖主题园区一类、结合文创园区概念营运的观光景点。形式一直改变,不变的却是人们无法停歇的欲求。 「特别台湾这几年,人心处于被剥削、焦虑的状态,容易求助不可知的力量帮忙,很多庙就会变奇怪,像妙禅那样。」 姚瑞中直言,台湾所有东西都在朝「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艺术要弄文创园区,宗教也文创化,赚钱变成摆在第一的目标。 「捐献神明,是保佑发大财,然后你再回馈祂,这是交换利益嘛!真实的信仰是这样子吗?」 和人类一样复杂虽然有道不尽的权力关系,但庙宇依旧是独具特色的庶民美学。 「台湾是全华人地区宗教最丰富的地方,连日本都没我们兴盛。你看中国,他们不可能谈这事情。共产党是无神论,不能拜牛鬼蛇神,所以大陆只剩下消费文化,像一台豪华电脑,软体却只有那套。台湾是破破烂烂的电脑,却灌了各式各样的软体,不过因为东西太复杂,经常当机。」 全台庙宇多达一万两千间,比7 -11 还多,足以证明宗教文化如何深入民间日常。各县市杂乱无章的巷道和电线杆后,一张浓眉圆脸的雕像突兀地探出头来,已成为寻常风景。不过,或许因为信仰太蓬勃,神明和信众太接近,让姚瑞中看到祂们的另一面。 「当神很辛苦,每天跟妖魔鬼怪打交道,光慈祥是不够的。神也有人性,有人性就有黑暗和善良的一面。」他选择最擅长的高反差黑白照,拍出佛像的冷冽,正为彰显神明隐含的「魔性」。 「看(这些照片)到最后,会感到荒谬。神很像一部超级电脑,满足人间的欲望。但萤幕上的东西,就是所谓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虚幻的影像。对我来讲,真的神不会在神像里,就和Google 大神不在电脑上的概念一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去除对表象的执着,或许才是脱离永劫轮回的不二法门。有来有庇佑…